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湧光禪寺

宗教別: 佛教。湧光禪寺供奉觀世音菩薩。
祭典日期:每逢農曆四月八日佛誕節舉行浴佛法會,另七月中旬佛歡喜日即俗稱孝月,祭拜祖先、往生淨界。
位於平鎮區山子頂創建於民國十五年,原名齋堂湧光堂,臺灣光復後寺廟登記以湧光禪寺名義登記至今。
開山住持常定法師(李阿芳)從小秉性善良,拜於雪凝禪師座下赴大陸受具足戒歸來,當時社會紛亂,又逢日軍來台,因而覓得此地(現址之三分之一)求佛降福,慈悲佑民,由於發心願立功德,昭和十二年,經由募捐及地方信士捐獻另三分之二土地,於是開始籌建陸續於民國十七年興建落成為現在之三合院建築形式,保存了傳統的禮佛坐禪求經的特色。
湧光禪寺是一座傳統三合院的古老建築,環境幽雅,利人清修。從寺廟坐東面西,大殿正門對聯所提的「湧沸清泉白虎洗心朝佛國 光騰勝境金雞振翅護禪林」的句意,不但蘊含了佛家的慈悲教化人心,也有勸人行善,立地成佛,接渡西方極樂世界,脫離苦海之路。

鎮安宮

鎮安宮照片

宗教別:道教。主祀: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
祭典日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鎮安宮位於平鎮里的「大莊」〈舊名〉,百餘年前,這裡是防衛的「西勢」地方,因忌字音不雅,而改名為「安平鎮」,先民為求平安,於清德宗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0年〉,地方士紳王益豐、胡嘉猷、楊源清等倡議興建廟宇,供奉神明,庇佑地方。
於是,展開募建工作,據早年的桃園廳誌記載:獲得捐地六七點五坪,興建五間房屋做廟宇,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興建完成,為保佑平鎮地方平安,取名為鎮安宮,主祀三官大帝。隨後曾有兩次增修,第一次在民國十三年〈日本大正十三年,西元一九七三年〉,由村長劉振明與地方人士黃阿枝等倡議重建,擇吉於原址改建前後堂,於民國六十六年建造完成,即今日的鋼筋大廟宇,紅磚硫璃瓦的道教建築。
依據廟史記載:該宮百年前興建時,原名鎮安祠,經重建,並冊立信徒,訂定章程管理,並向政府完成寺廟登記後,才正式定名為鎮安宮,以迄於今。現宮內收藏有神轎多台,供做祭典酬神之用,另印製兩櫥的善書,供民眾自由取閱,以達教化民眾,敦睦民風之目的。活動中心並開放供使用,配合社區興建長壽俱樂部,供老人休閒聚會的場所,並提供廟地作為托兒所,民眾早起運動場所。

福明宮

福明宮照片

宗教別:道教。主祀: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
祭典日期: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日。 福明宮位於雙連里依據廟史記載:三百年前,最先來台墾拓的謝姓先民,由福建漳州奉請三官大帝香爐同行,保佑水陸平安,登陸尋地時,發現廟址優雅,在一片廣大的相思樹林中,又有一棵大樹幹有如福德正神相貌,因而安奉為「大莊土地公」成為雙連坡第一座土地公廟。
清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早年來台在台北觀音山八里岔〈今台北縣八里鄉〉墾拓的劉奇珍、劉華珍、劉璞珍三兄弟,移居雙連坡大莊,向原來墾拓,而後移居中壢區洽西里的謝姓業主購地開墾後,又共同建廟供奉開基主神三官大帝,兩庄輪值。隨後地方發達,人口增多,兩庄分香建廟,而於民國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兩庄評筶結果,來台老香爐仍在雙連坡繼續供奉,以迄於今。
民國七十一年,地方人士倡議興建大廟,建廟委員會同時選擇雙龍福德祠,雙隆福德祠,水波蓮花池等三處擇一建廟,因信士互爭,經三官大帝評筶兩次,都選中雙龍福德祠邊土地興建,並選黃春木地理師點龍穴興建,一年後完成,以迄於今。
該宮興建時,曾挖掘出一根鬚班奇異的古木,認為是早年傳說的雷雨交加災害時,大樹保護牧牛童,而被劈擊的故事,因而邀名師整雕成高九台尺,寬圍九台尺的天然神,尊稱為福祿壽財神爺,如今安座於福明宮財神殿。來宮參香禮拜者皆入覽稱奇。

三崇宮

三崇宮照片

宗教別:道教。主祀: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
季典日期:每年農曆八月十三日。
三崇宮位於新榮里,背倚振興路,居高興建面向廟前公園綠地,原名由主祀神而得三界廟。
依據廟史記載;早年先民於清代乾隆年間,隨同諸協和墾業團體來台者,部份到北勢庄一帶棲身墾殖,地廣人稀,災禍野獸又多,先民祈神庇佑,於清代乾隆三十年間,迎祀三界爺神宮奉,地方平安,因而成為地方民眾之信仰中心,於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三日舉行春秋兩祭,輪值供祭。
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七0年),地方人士倡議重建,獲得王興常、傅基帆、傅土禾、傅技龍慷慨捐土地,大眾熱烈捐款下,大廟落成,改名為「三崇宮」。
三崇宮興建完成後,正門鐫刻對聯「三界無私無古無今無極德 崇威有赫有生有育有餘功」。宮內刻有五賢遊覽南嶺坡之壁畫,內牆則嵌滿勸善之石雕像,字畫均現出神明威德,勸人慈悲行善。

福林宮

福林宮照片

宗教別:道教。主祀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水官)。
祭典日期:每年農曆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三日、十月十五日。
福林宮,位於福林里。早年移墾到山子頂地方的先民及地方士紳鄧欽鳳老先生等為求地方平安,庄民信仰有賴,於清光緒二十三年(西元一八九七年)邀集庄內有志發議,籌募購置土地座落平鎮鄉山子頂興建平房安奉三官大帝,定名為福林宮。歷經八十寒暑,雖名為廟宇,實則遠不及人家陋室,又因年久失修,且遭風雨剝蝕,以致垣頹壁傾有礙觀瞻,至無法安奉尊神,尤其每逢慶典,廟宇人潮擁擠,有鑑於此村里長及庄內善男信女等,倡議重建。因建地狹窄於民國後於民國六十七年增購土地以充廟宇之需並拆舊更新。經專家設計妥善施工歷經四載有餘,其奈綿薄事難償願,蒙各界捐款,共襄善舉,至民國七十一年圓滿重建成堂皇壯麗、金碧輝煌、雕樑畫棟大規模的莊嚴廟宇,到現在仍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福林宮正門所題的對聯「山容獻瑞鬱鬱梯田沾旁德 頂勢鐘靈雕離盆地護神宮」,即可藉以祈求庇蔭藜民,安康得福的心願。

褒忠祠

褒忠祠照片

宗教別:道教。主祀:義民爺。
祭典日期: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
褒忠祠俗稱義民廟,平鎮義民廟位於義民里係於乾隆56年(1791年)由宋屋之宋廷龍於平鎮創建,當時稱「義民亭」,由新埔枋寮義民廟恭迎義民爺奉祀,其祭祀轄域包括中壢、平鎮、楊梅等地原十三大庄之民眾。咸豐7年(1857年),總理宋寶雲募捐增建前堂及兩廊,勒碑為記,更名為褒忠祠並由宋氏家族負責管理。今日廟貌,則於民國38年(1949年)由中壢、平鎮、楊梅十三大庄信眾募捐重建。到民國六十年正殿、前殿重修及增建左右兩側二樓廂房褒忠祠方成為面寬五間,兩進加兩護龍的大廟。
義民廟與義民社區結合提供硬體設備例如:右廂房---壹樓設置媽媽教室,二樓為長壽俱樂部老人聚會的中心點及會議場所。左廂房---二樓設置圖書館供民眾使用,廟前廣場設有籃球場供青少年活動。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平鎮褒忠祠的聯庄祭典規模及範圍僅次於枋寮義民廟,其祭典輪值制度並與其他義民廟不同,並與中壢地區仁海宮共同領有十三大庄,聯庄輪值兩廟之年度錯開,當年輪值褒忠祠祭典之區域,七年後輪值仁海宮祭典。十三大庄為宋屋庄、平鎮庄、北勢庄、高山頂庄、芝芭里庄、青埔庄、中壢庄、內壢庄、水尾庄、南興庄、後寮庄、石頭庄、埔頂庄,轄區範圍為今日之中壢區、平鎮區及楊梅區。
義民信仰為台灣客家族群最重要的祭祀信仰,並演化為客家聚落特有的「義民節」慶典。
在客家聚落,義民爺是當地重要的守護神。對客家族群而言,義民廟不到是信仰的所在,更有一份悲壯歷史的特別情感崇拜。
乾隆51年(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驚擾全台,起事於彰化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知府孫景燧遇害,中部各要城被佔據,同年十二月進犯淡水縣,知府陳峻及其官員均被威迫自殺,並趁勢攻竹墊(現新竹市),巡按張芝馨慘遭殺害。林爽聞部眾為搶奪糧倉,進攻六張犁(現竹北市東平里)與員山仔(現竹東鎮員山里)一帶,陳紫雲、林先坤、劉朝珍、王廷昌等人為護祐家園及保衛鄉土,組織義民軍,不但擊敗林爽文之部眾收復竹塹城,並會同泉籍,平埔族義民南下協助清軍平亂。
林爽文事件結束後,陳紫雲等二百餘義民軍犧牲,遺骸散置各處。林先坤,劉朝珍、陳資聘、戴元玖等人不忍骨骸散處,於是撿集遺骸以年車載運,牛車行至北埔枋寮時,不肯前進,於是將骨骸葬於新埔枋寮,並建祠於墓前。巡府皋燮因念義民軍殺賊有功,以「精忠」題奏乾隆皇帝,初封「義軍」,繼封「懷忠」,三賜御筆「褒忠」二字。遂名曰「褒忠義民廟」。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彰化戴潮春事件爆發,義民軍二度出征,協助官軍,擺漁民義民犧牲,埋葬於枋寮總塚之左。光緒21年(1895年),日軍攻台,義民廟因日兵浩劫夷為平地。經地方士紳召集十四大庄信眾捐資重建,于光緒25年(1899年)興工。清代之古匾毀於戰火,現存較古老木匾出自日據時代,當時日本人廢廟不程,於昭和16年(民國30年),由日本拓務大臣秋田清題贈「忠魂不朽」,及長谷清川提「盡忠報國」扁,已安撫台民情緒。

財團法人桃園縣平鎮區東勢建安宮

東勢建安宮照片

宗教別:道教。主祀:開漳聖王(民間稱為三王公)。
祭典日期: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
建安宮位於平鎮區建安里平東路旁,廟前正面對東勢里,供奉,一向是香火鼎盛,被人稱為神明顯庇護各地,數十年來,有一句婦孺耳熟誦口的話:「東勢三王公顯外庄」,即可見之一般。 依據該廟記述:所供奉的開漳勝聖王,起源於清仁宗嘉慶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九月十六日,由大陸郭信士奉請開漳聖王金身來台,擇吉地興建一小庵寺分香奉祀後,由吳信公擔任廟祝主持。 光緒年間,游阿年、何泰山、曾發、許方等人發起創業建廟,曾興山義捐東勢樹宮廟址,興建落成後,香煙鼎盛,德澤善治,成為地方的主要信仰中心。
該廟興建數十年後,因原建築廟宇逾齡而破舊,又遭受芙安颱風吹倒牆壁,當時管理人黃仁旺於民國五十九年發起修建推請陳增祥擔任主任委員籌建下,經由張熾舉建築師及巫萬欽工程師設計監工改建重修,至民國六十三年完成,隨後舉行慶成圓醮大祭祀,祭祀及觀光客絡繹於途,盛況空前。
建安宮主祀開漳聖王,善男信女捐贈田地,奉獻香油錢,管理人開源節流,並成立財團法人,推舉董事長陳清鋼向政府辦理登記,維護公產公用,點滴歸公原則,受各方贊揚。 建安宮從清光緒年間興建,重改建兩次建醮,在面臨平東路旁的宏偉建築中,保有主祀神開漳聖王武德真經,以及刻有「赫耀聲靈」的光緒壬辰年的古匾一方,大門的門柱對聯「建國匡邦聖德巍峨千載頌 安民濟世王風浩蕩萬家春」、「聖德自參天造化尊卑原一體 王恩當配地帡幪彼此本同仁」,可以看出地方民眾對供奉諸神的信仰。